当前位置:首页  >  传奇私服 > 正文

经典传奇元朝,凭什么说赤壁之战是假的

来源:互联网 阅读:103 传奇   经典  
服务器名 服务器IP 开区时间 线路类别 版本介绍
北神1.76原始复古 今日 刚开一秒 PC端 暗黑
新神秘大陆 10米顶赞◆无限刀 今日 刚开一秒 三端互通 冰雪

1,凭什么说赤壁之战是假的

这砖家可能只认为他见过的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他见过他父亲、祖父,所以有父亲、祖父,没见过曾祖父,他就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过曾祖父;实事求是真的,可以肯定,但送他俩字“蛋疼” 他以为三分天下,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就分啊 他说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斗: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丁亥,遇于康郎山,太祖分军十一队以御之。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辛卯,复战,友谅复大败。于是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壬辰,太祖移军扼左蠡,友谅亦退保渚矶。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八月壬戌,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张定边以其子理奔武昌。 这砖家就是个卖弄的人。 人家是在鄱阳湖好不好。

经典传奇元朝,凭什么说赤壁之战是假的

2,刘伯温我的梦中情人

若没有它,也许今生今世我也不会知道所谓《烧饼歌》中 “只恐燕子飞来” 的含义。若没有它,我也不会对从未听过的闽南语歌曲着迷这么多年并对中国南方的这种方言情有独钟。若没有它,我应该永远也不会知晓,为何在中国民间中流传着这个说法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若没有它,我的确没有学习繁体字的动力。若没有它,我人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了。它,是多少年来,关于明朝时期最令我 “执着” 的第一部台湾连续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也许,提起宫斗和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人们都赞同大陆制作的应该比港台剧做得好。其实,我写出这篇文章来不是想夸奖这部戏有多么地好,而更多的是想对这个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敬佩和爱戴。所以,先不说我与这部戏的故事,而要向大家分享一下,专家是如何分析这位流芳千古的英雄的。 前不久,我刚刚发现江西卫视有一档节目叫《经典传奇》,而在2016年10月曾讲的故事竟是关于刘伯温的。那期的题目为 “历史迷案记?明朝第一谋臣刘伯温之死”。本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刘伯温的信息之际,而在这条路上又遇上了此主题,可想而知,我一句话也不说就点进去看了。节目时长为半个小时左右,讲解的内容较多,但既清楚而又科学。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就有这么几段较为亮点: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什么意思呢?就说历史上有智慧,有谋略的聪明人很多,但是最最聪明的就这两位。甚至有人认为,两人相比,刘伯温更胜一筹(我就是那帮人的其中一个),因为他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晚年得了病,照太医的方子吃药之后,他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相反十几天之后出现了严重恶化。三个月后人就死了。从这段情形来看,刘伯温死得有点莫名其妙。可问题出在哪呢?是刘伯温年纪太大了吗?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按照明代的标准,这个年纪不算太老。是风寒严重吗?对当时的太医来说,风寒算不上疑难杂症。那既然年纪不算老,病情不算严重,可为什么吃了太医开了药没多久,刘伯温就死了呢?虽然说史料记载,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民间传说,害死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但是对这两个说法,厦门大学某位姓傅的教授都认为不成立。那么刘伯温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傅教授的推断,很有可能是刘伯温病死的。那么刘伯温得的是什么病呢?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肝癌。傅教授认为,也不完全依据史料的描述,刘伯温得了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更是密不可分。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刘伯温的性格的第一个特征是性情刚烈。有一个贩盐为生的强盗叫方国珍举兵造反了。这势力强大的,元朝政府拿他没办法。这就想起了附近的刘伯温就起用刘伯温为元帅府的都市,相当于元帅府的主任。刘伯温上任之后就提出了方案,下令各个城加高城墙,严防死守。这一下方国珍没戏了。这方国珍无招了,而这朝廷又想招抚他了遭到刘伯温的坚决反对,说这号挑头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必须杀一儆百。最后方国珍上下打点买通官员,朝廷还是招抚了方国珍。刘伯温一气之下又辞职了。他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脾气暴躁。在史料中,傅教授发现,刘伯温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有一年,陈友谅大军占了太平成(安徽当涂)继续准备向东扩张,势力非常强大,把朱元璋手下的这帮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说赶快撤退吧,有人说赶快投降吧。唯独刘伯温怒目圆睁坐那,一声不响。朱元璋一看这刘伯温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了。只是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说,就把刘伯温叫到自个儿房间就问 “先生,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刘伯温说 “这一帮子主张撤退的投降的应该统统杀了”。(傅教授认为刘伯温)你看这话说得多难听啊。若让这些人知道不得恨你啊!有人说,这是刘伯温性格直率。不是,这是刘伯温爱乱发脾气。那么我们要问了,癌症,据现代医学确实跟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抑郁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可是,既然刘伯温爱发脾气,那有气都撤出来了又怎么可能抑郁呢?这个问题确实也让傅教授为难了好一阵子。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刘伯温的心结所在。 什么心结呢?其一,忠臣不事二主的纠结。傅教授说,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在投与不投之间的徘徊犹豫了很久。当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不和朱元璋合作的时候,朱元璋仍下一句话说 “白面书生不识时务” 说完转身离开婺州(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回了应天。那么在刘伯温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个草寇。可是经过一段观察发现,这个草寇可不一般,是一代明主。可是观念转变完了之后,他依然在儒家的那种忠臣不事二主的矛盾中纠结。这样的纠结也可以理解。想想看,一个政府的官员让他投农民军,本来还在打仗呢,现在投到对面的营垒中去。这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这个过程会很压抑。其二,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之后建立了不世功勋,但是他感觉,其实自己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为什么呢?最明显的,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只给了个伯爵。俸禄最初是多少呢?每年240石。再看李善长,人家是公爵(公侯伯子男),比自己高两个档次。每年俸禄更是多达4000石。这是刘伯温感到压抑的地方。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刘伯温抱憾终身。什么事呢?他没有当上丞相。像刘伯温这种读书人,当丞相应该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可是朱元璋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心愿。所以在内心,刘伯温一直相当抑郁。当然,傅教授认为,造成刘伯温患上肝癌还有一个致命的打击。一面是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可是强压着自己的真性情不能发火。志向高远,心气极高却强忍着去归隐田园。归隐了田园还避免不了小人的诬陷。小人诬陷还不能够声辩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住在皇帝身边,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野心。这得多郁闷啊。刘伯温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心态是最伤肝了。正在刘伯温在京城谢罪的这些日子里,胡惟庸正式被任命为左丞相。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地说了一句 “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验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那么他的这个 “吾言”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他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胡惟庸 “如果以驾车为例的话,他会毁了你的车的”。胡惟庸的得势让刘伯温是 忧愤疾作。显然,刘伯温的病不是偶感风寒,而是因为心情长久压抑,忧愤交加生了病”。(…) 可见,傅教授所提出的这些推断很有道理。而作为一名在华留学生来说,我虽想了解更多,但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毕竟历史是历史,有些细节现代人是无法解释的。我却有另外的看法。人在世不管出生于某段历史,TA的长相、智慧与人生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这个个体前生今世的因果。当TA完成某个“任务”或已把该偿还的东西偿还完了将自然而然地离去,包括感情。不管我们用现代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也只能推出很有可能性的结论而已。 作为一个着迷于古装剧的女观众,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各位英雄的感情生活。这部台剧不说,就说很早很早以前,当我还在读中学时就看了不少中国电视剧了。其中当然也有诸多明星演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往年所接触过的影视作品都是已被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了。而有些东西,越了解原本越感到欣慰。就像这部台剧一样,从2006年8月在台湾持续播出到2008年3月,共有九个单元的404集。每个单元大概有几十集,讲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我所知,这部戏从未在大陆播过。而在越南的近几年来,各个电视台都陆续播出。当初,由于还没完整地买下版权,所以一两个单元播出完之后就停止了。没想到一播就得到越南观众各阶段年龄的喜爱和追随。我早就明知台湾剧的风格。不但剧本很长,甚至有点啰嗦,而且大部分都是内景或假景。但因为它也是一部喜剧,而且讲的故事真不错,所以我越看越把持不住自己了。我还记得当年,因为被剧中的情景和角色所吸引住了,尤其是刘伯温和阿秀——刘伯温的师妹,那段多愁伤感的感情,令我差点儿报上了大学中文系专业。后来通过一些会中文的越南朋友介绍,我意识到在第七单元的某一集,阿秀会死的。若剧中这个情节对于刘伯温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那么戏外,在阿秀牺牲之后也是我们对这部戏的告别。我们不想再看、不想再面对刘伯温,因为看到他,我们会想起阿秀,我们会很难受的。“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每次想到这,我都很无奈。为什么我们的命格恰恰相克呢?”。那时,每当想到这些话时,我就像疯了一样,恨不得看懂每一行字幕的意义,甚至找书籍去了解,看看到底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痛的情景。不过命运的安排还真捉弄人啊。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甚至一直到我快大学毕业之际才会那么一点点汉语。也许对我唯一的安慰就是历史上,刘伯温虽娶了三个妻子,但他对第一位夫人(也是他的表妹)感情最为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过去没有发生过那场悲剧。 不知不觉,快十年了。为了追求事业、学业,我几乎都忘了心里面仍存在着这个心结——戏中的阿秀为何要死呢?如今,我终于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中国话,终于可以继续跟随“伯温思秀”的故事了。我不知如何形容这个爱情故事有多美,只知道这部戏本来的名称在百度上已被改为《刘伯温与阿秀》了。它不但体现出来了历史上刘伯温最真实的性格,而且也满足了我们的少女之心。唯独不真实的一点就是刘伯温的颜值太高了。 很多人会认为我是个疯狂的影迷而离开现实。但,不管怎么说,若爱上某件事或某个人而能让我们敢追求到底目的并敢与生命打赌来成全它,我觉得很值得!我之前不知为何最近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如今似乎明白了。近两年在中国生活,我发现其实当我们能如愿以偿或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所爱的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觉得这种幸福感除了用泪水来“发泄”之外,实在难以言表了。?n?oh-?

3,赤壁之战是真的还是假的

2012年4月16日,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播出了电视片《中国历史大解密——赤壁之战竟是一桩无耻弥天大谎》。一个地方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本没有多少必要去跟人家说什么,但是,人家硬是有本事,逼得你忍不住非要说上几句不可。 在片中,主持人洪禹说:“最近,咱们发现,赤壁之战其实是彻彻底底骗人的。”如果只是主持人这样说,我们就权当是娱乐,听过也就算了。但是人家开宗明义就说了,“从今天开始,解密中国暗历史。所谓中国暗历史,就是被包装过的,里面有些情况,由于种种原因被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被故意歪曲理解的历史。”人家可是认真的,是在“解密”中国历史,丝毫没有娱乐的意思,并且为了增加“解密”的可信度,请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胡小伟(电视字幕上打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主持人洪禹口头介绍的是“中科院的历史学学者”。百度百科介绍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研究员”)。 胡小伟紧跟着说:“实际上呢,后来的火烧赤壁,都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 为什么说“火烧赤壁都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呢? 主持人洪禹是这样转述的:“胡老师说了,历史真相如何,不能看《三国演义》怎么写,它是小说,不算数。得看历史书,这个《三国志》。《三国志》里,确实有赤壁火攻这事。可问题是,它只出现在《周瑜传》里,别的地方都没提。如果真有赤壁火攻这事,那《诸葛亮传》、《黄盖传》、《鲁肃传》什么的,是不是都得记载?可惜,没有。《周瑜传》自说自话,这事就很可疑了,当然,也有人会说,赤壁火攻,周瑜贡献最大,所以大书特书。别人只是参与,所以省略了。姑且这么认为。但是,即使我们只看这《周瑜传》,这里面的矛盾竟然也不会少。怎么说呢?赤壁之战的故事里,有这么个情节,说诸葛亮和周瑜,同时想到了“火攻”的计谋,可惜,计谋虽好,奈何天公不作美,看看示意图,长江水自西向东流,这里是曹操,在上游。这里是孙权,在下游。想冲过去给曹操放把火,你的船就得逆流而上,其实,这非常困难。当时,刮的是西北风。放火的船是又逆流又逆风。根本没法走。所以周瑜给愁得一病不起。那怎么办呢?这就有了著名的诸葛亮借东风。于是《周瑜传》里描述,说夜里东南风四起的时候,船去如飞。船跟飞一样冲了过去,点着了曹操的船。哎,就是这段出问题了。问题就在这四个字,船去如飞。” 胡小伟紧跟着证实说:“《周瑜传》里边说,他这个船行进到江中的时候,一扬帆,船去如飞。今天你在长江中游任何一个段,你试试这个东南往西北走,即使有风,能不能做到船去如飞?今天你开个摩托艇过去,看看对面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会不会被突然就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撞上了?这基本上就不可能。” 在否定了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之后,主持人洪禹终于转入了正题:“当然,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台观点。而且我们还必须坚持一点,这赤壁之战虽然有假的,但是呢,反过来他假中还是有真的。什么叫假中有真?意思是说,火攻赤壁的这样故事,在历史上还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但是真实发生的时期不在三国,而是时空穿梭,是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时候发生的。而且真实的主角不是周瑜,而是更厉害的一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朱元璋的一把火,把陈友谅烧了个精光。朱元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继而赢得天下。锁船,火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鄱阳湖之战。而且我们接下来要爆料的是,其实这一战,完全就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原型。” 火烧赤壁真的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吗? 因为“胡老师说了,历史真相如何,不能看《三国演义》怎么写,它是小说,不算数。得看历史书,这个《三国志》。”因此,我们就按照胡老师说的去做,去看看《三国志》,看看《三国志》里是否真的仅仅只有《周瑜传》里记载了赤壁火攻,而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里没有此类的记载。 我们先看主持人洪禹转述的胡小伟点了名字的三个人的传记,看看《诸葛亮传》、《黄盖传》和《鲁肃传》里都有哪些记载。 《三国志》卷35蜀书5《诸葛亮传》: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诸葛亮传》里的确没有“赤壁火攻”四个字,记载的都是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过程,但是,千万不能忽略了后面最关键的记载,“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因为诸葛亮的游说,孙权不仅被说动了,而且很高兴,信心百倍,丝毫也没有犹豫,当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人率领三万水军,跟着诸葛亮一起前去拜见刘备,并且一起共同抵抗曹军。曹操在赤壁被打败了,引军归邺。《三国志》卷55吴书十《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传》之黄盖传: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仅仅就是这么一句极其简洁的话:黄盖在建安的时候,跟着周瑜在赤壁抵抗曹操,提了一条火攻曹操的建议,他说的话收在周瑜的传里。 读了《黄盖传》,我们才知道黄盖有多冤。我们都知道,在赤壁之战中,黄盖不仅仅只是出了个火攻赤壁的主意,而且,还自演了一出诈降计,使曹军放松了警惕。可是在黄盖的传记里根本就没有诈降计的记载。 是不是黄盖根本就没有演出过诈降计呢? 我们还是看看《周瑜传》到底是怎样记载的吧! 三国志卷54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之周瑜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不得不承认,在参与赤壁之战的所有领导人的传记里,只有《周瑜传》里的记载最为详细,不仅记述了赤壁之战的整个经过,交战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还记载了赤壁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点:黄盖献火攻计和黄盖自演诈降计。《黄盖传》即使没有记载黄盖自演诈降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黄盖传》记载了赤壁火攻,并且赤壁火攻计谋的始作俑者就是黄盖。 三国志卷54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之鲁肃传: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 在《鲁肃传》里,尽管没有“赤壁火攻”四个字,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这些信息:鲁肃跟诸葛亮一起劝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最后决心,鲁肃劝孙权赶紧把还在鄱阳的周瑜召回来任前线总指挥,鲁肃参与了赤壁之战,不过只是“助画方略”而已。 为了彻底搞清楚个问题,我们还必须看看三个最高领导人的传记。 《三国志》卷47吴书2《吴主传》: “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毫无疑问,《吴主传》里,是有“赤壁火攻”的记载的,只是没有《周瑜传》记得详细而已。 《三国志》卷32蜀书2《先主传》: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毫无疑问,《先主传》里,也是有“赤壁火攻”的记载的,同样只是没有《周瑜传》记得详细而已。 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先主传》并不是属于《吴书》,而是属于《蜀书》。 读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并不是只有《吴书》里才有“赤壁火攻”的记载,这样的记载《蜀书》里同样有。 这难道还不够吗? 还需要搞清楚的是,《周瑜传》、《黄盖传》、《鲁肃传》和《吴主传》都属于《吴书》,如果是吴国人想编造赤壁火攻的谎言,为什么不在编写《吴书》时,在所有参与过赤壁之战的吴国将领的传记里大书特书赤壁火攻,而唯独只在《周瑜传》里记载得详细一些呢?如果这样做,吴国人的“弥天大谎”不是可以编造得更加逼真么? 为什么赤壁之战的经过,在《周瑜传》里的记述,比其他人甚至比孙权的传记里的记载都详细? 洪禹自己已经回答了:“赤壁火攻,周瑜贡献最大,所以大书特书。别人只是参与,所以省略了。姑且这么认为。”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我们再试想一下,在《三国志》里,在所有参与过赤壁之战将领的传记里,把赤壁之战的经过,特别是赤壁火攻都详细地写一遍,那将是个什么样子? 那本书,还能够叫做《三国志》吗?那个作者,还是陈寿吗? 我们再读读《曹操传》吧! 《三国志》卷1魏书1《武帝纪》: “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唯独只有《武帝纪》里没有“赤壁火攻”的记载。不仅没有赤壁火攻这事,而且曹操根本就不是被打败的,仗是打了,只是“不利”而已。根本就不存在胜败,而是因为“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为何《武帝纪》里没有“赤壁火攻”的记载? 比较一下三方最高领导人传记的名称,就应该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唯独只有曹操的传纪不叫《传》,而是叫做《纪》。 稍微有点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纪,又称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而传,只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而已。 为什么曹操的传记不叫《传》而是叫做《纪》? 学术界是这样解释的: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为尊者讳”,因此,曹操就不是被打败的了。既然不是被打败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火攻”之说了。 再说,《三国志》根本就不是吴国人编的,作者陈寿出生于蜀国,在晋朝为官,与吴国似乎没有什么干系。 至于片中提到的作战双方是处在上下游,还是隔江南北对峙?《周瑜传》里,已有详细的记述,就用不着我再多费口舌了。 至于片中提到的赤壁之战是按照鄱阳湖之战的原型写的,这应该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既然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就应该不存在“解密”的问题,因此,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江西卫视《经典传奇》主持人洪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胡小伟如果真的想“解密”赤壁之战的话,建议还是先翻一翻《三国志》,然后再去“解密”为好。最后,顺便对主持人洪禹说一句,胡小伟所在的单位叫做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单位不能简称为“中科院”。“中科院”好像是“社科院”“隔壁”的另一户人家。胡小伟也不是什么历史学学者,而是文学研究员,他研究的方向好像不是什么东汉魏晋时期的文学,更不是东汉魏晋时期的历史,百度百科介绍说,他最为出名的著作是《赢在酒桌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sfhui.com/post/119433.html

上一篇: 传奇战域多少级转生,新手请问多少级可以转生

下一篇: 杨紫龙珠传奇下载,龙珠传奇190集百度云

TOP